网店装修 重庆江上“背篓航线”:运行65年,搭载温情从未缺席
发布日期:2024-11-08 11:24 点击次数:110原标题:网店装修
江上“背篓航线”:运行65年,搭载温情从未缺席
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 朱婷
10月23日凌晨5点40分,天空星点伴月,夜色未尽。巴南莲花街道大中村中坝岛长江边,已经热闹了起来。水白菜、小葱、茄子……菜农们从三轮车里卸下沉甸甸的背篓、箩筐,等待上船。近来,江边路段整治,实行人车分流,更井然有序。
6点20分,晨曦微露,对岸,“正富2号”客渡船灯亮,10分钟后准时启航,直奔中坝岛。菜地里的“一手新鲜”,由船运送出岛,又能卖个好价钱了!
大中村中坝岛四面环水,搭乘“正富2号”,是岛上村民出行和运送蔬菜的唯一方式。运行65年来,这条位于重庆中心城区江上的“背篓航线”从木船进阶到标准化客渡船,历经岁月变换但从未缺席,连接起乡村与城市,也承载菜农们美好生活愿景。
10月23日早上6点28分,巴南区莲花街道大中村中坝岛江边码头,“正富2号”客渡船缓缓靠岸。
10月23日早上5点57分,巴南区莲花街道大中村中坝岛江边码头,村民等候摆渡船的时候为蔬菜洒水保鲜。
10月23日,巴南区莲花街道大溪口码头,易中荣搀扶老人下船。
记者 谢智强 摄/视觉重庆网店装修
凌晨4点
抢早市,没有最早只有更早
23日凌晨4点,中坝岛上点点灯光之处,菜农们已在菜地开启了一天的忙碌,将刚刚采摘的“一手新鲜”装进背篓、箩筐。
将韭菜、苕尖打理干净后装满背篓,65岁的万先田背起背篓,就往江边赶,他要去江津区珞璜镇赶早市。月光照耀水泥路面,投射出他前行的身影。
6点10分,万先田来到江边看到,早已有邻居等候在此,交流市场最新行情:韭菜5元/斤、小葱8元/斤、苕尖3元/斤、茄子3元/斤……种植大户张前卫这些年没有外出打工,种植的十五六种蔬菜,一年能产七八万斤,年收入接近20万元——在他看来,这是胜过打工的好日子。今年,他家茄子大丰收,摘了2万多斤。当天张前卫也起了个早,开着三轮车将最新采摘的200多斤茄子运送至江边。
大中村党总支书记廖大全介绍,大中村中坝岛是长江入重庆中心城区第一岛,总面积3.75平方公里,土地平坦肥沃,居住人口4000人,从事蔬菜种植的有800人左右,年产蔬菜4.5万吨,人均年收入3.2万元,被誉为“江上菜篮子”,是中心城区重要的蔬菜基地。
为方便运输蔬菜,岛上菜农们大多开着三轮车前来。近来,江边路段经过整治,实行人车分流,即使车多人多,也井然有序。
“我们把菜运出去,既可以在鱼洞卖也可以去珞璜,新鲜又便宜。”张前卫说。
早上6点
“背篓航线”上,双向的“不好意思”
6点20分,江对岸的大溪口码头,灯光照亮江面。
“船开灯了,要来了!渝北石船的菜农有轨道交通4号线‘背篓专线’,我们也有江上‘背篓航线’——正富2号。”张前卫说着,从车上卸下满载茄子的箩筐网店装修,向上船点靠近。
“正富2号”客渡船上,54岁的船员易中荣正在船尾检查发动机等设备。身为船长的弟弟易中林则走上船头驾驶台,例行开航前的安全自查。
一切就绪,6点30分,渡船启航,直奔中坝岛。
3分钟后,渡船平稳靠岸。易中荣取下踏板,扯起嗓子大喊:“天还没亮,大家慢点,踩稳踩实!”有老人前来,易中荣伸过手去,稳稳扶住老人,将其护送上船。一个个沉甸甸的背篓、箩筐,菜农们抬上船往往有些吃力,易中荣总会搭一把手。“种菜的都是中老年人,上下船要留意到。”易中荣说,事关安全,责任在肩,一刻也不能放松。
上船后,菜农们自发将背篓、箩筐统一放在船头甲板。“座位莫弄脏打湿了,他们难得打扫。”张前卫解释,统一堆放不挤占位置,可以腾出更多空间供大家乘坐。
“二维码呢?”张前卫追着易中荣扫码,要补2元货票。易中荣也是大中村人,听说补票,有些不好意思,赶紧将二维码揣进兜里:“量又不大,不收了嘛!”张前卫抢过二维码:“这怎么行,人没收钱,茄子200多斤呢!你不好意思收,网店装修我不好意思不付。”
一些不会使用手机支付的老人们,将2元硬币硬塞到易中荣手里,齐声说道:“货票,该收!你们帮忙搬上搬下,辛苦了。”
下午4点
哪怕仅1位乘客,也按时开船
张前卫说,自己今年54岁,自懂事起,就乘坐易家的船出岛,船票从0.5元到1元、2元。现在,政府有了好政策,村民乘客渡船免费,运送大量蔬菜才收取2元货票,但许多村民觉得易家两兄弟开船不容易,即便有时只是背篓装点菜,也主动补上货票。
记者从莲花街道获悉,为保障岛上村民生产、生活,2019年开始,这条“背篓航线”被纳入水上公交义渡保障,由巴南区政府补助55万元/年,保障其运行。
“船是我们自行经营的,自负盈亏。经营状况最难的时候,曾想过放弃。现在好了,有了政府补贴,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资金问题,让我们可以更安心把船开下去,继续服务乡亲们。”易中林介绍,从1959开始,父亲易正富就用木船划着摇橹运送乡亲们进出岛,上世纪80年代末,父亲年迈,他们两兄弟就接过担子,随着时代发展,船只从木船进阶为机动船再到标准的客渡船只,载客量也从最初的10多人扩大到50人。
“父亲去世时特意交代我们,渡船是乡亲们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,无论如何,都要安全运营。现在的‘正富2号’,以父亲名字命名,就是为了纪念他,也是提醒我们自己。”易中林说。
不同于“早高峰”,下午4点,船上乘客只有几位。开船时间一到,易中林依旧开船驶向对岸。掌舵的他胸有成竹:“水深水浅,心里有数。”他还说,责任在肩,别说几位乘客了,哪怕只有1位,也照样按时开船。
晚上7点
留船值守,应对夜晚突发状况
“正富2号”早上6点30分启航,傍晚6点30分收班。上午时段,间隔半小时一班;下午时段,每小时一班。
在运送最后一班乘客后,易中林走出驾驶台,放松地说道:“下班了!”
晚上7点,江边夜色弥漫。在做好清洁后,易中荣却没有离开,绕船巡视一周后,他熄灭灯光,来到船尾休息室。为应对突发状况,每晚,船上都会留人值守,定时巡查,兄弟俩轮流当值。
“选择了这份工作,就不要有怨言。”易中荣说,65年前,父亲就是这样做的,作为儿子的他们,也把工作当成了承诺。
即使下班,易中林也不能走得太远,更不能大饮大醉。“乡亲们有突发情况需要客渡船,我要随时待命。”他说,自己住的地方,距离码头开车仅几分钟。
“这么多年来,客渡船历经两代人,从未缺席,也从未迟到。”54岁村民罗泽梅透露,一年365天,易家兄弟俩没有一天假期,哪怕春节,也在船上坚守。这份付出和坚持,太不容易。
“客渡船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。政府还配备了两名安全员,配合易家兄弟,帮助村民安全上下船。”廖大全说,经过专项整治,如今,岛上人居环境换了“新颜”,观光游客越来越多。后续,街道和村委会也将收集更多意见和建议,协调各方,为菜农们创造更多便利。
巴南海事处鱼洞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王瑞鹏告诉记者,海事部门会定期对“正富2号”船舶进行安检和盯防网店装修,确保其性能良好和运行安全,同时开设有船上人员培训课堂,从多个方面,提升其应急处置能力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